摘要:在我之前的一些文章中多次谈到传统白酒工艺和大曲的重要性,有人说我不该墨守成规,白酒产业化就需要标准化、规模化生产,难道还要倒退到作坊式经营吗。我觉得,规模化、标准化最好的是可乐,是电子产品,难道茅台真的是科技企业?白酒,我想还是需要来一些多...
在我之前的一些文章中多次谈到传统白酒工艺和大曲的重要性,有人说我不该墨守成规,白酒产业化就需要标准化、规模化生产,难道还要倒退到作坊式经营吗。我觉得,规模化、标准化最好的是可乐,是电子产品,难道茅台真的是科技企业?白酒,我想还是需要来一些多元化、传统化、小规模化的企业更好一些。
白酒产业如果继续标准化、规模化了。给小型白酒厂家和个体作坊的机会就小了,只有大型白酒企业,我们能喝到的白酒就是千酒一味了。你没有见到这几年白酒股票一路上扬,白酒价格一路上涨,为什么?
茅台市值超过曾经的酒类第一股帝亚吉欧,看似很牛吧。可是茅台却只有一个白酒品种、只有一个品牌、只有一个市场支撑。再看看帝亚吉欧在旗下拥有蒸馏酒、葡萄酒和啤酒等一系列顶级酒类品牌,业务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旗下汇聚了一系列杰出的品牌:
帝亚吉欧是一个一个有生命力的品牌组合起来的大型酒类公司,占领了全球30%的烈酒市场(这个数字当然是除开白酒的)为全球消费者带去缤纷多彩的美酒,也在推广“理性饮酒”理念。而茅台只有一个茅台,这个市值第一究竟有何用?你的股票赚了吗?你喝过茅台吗?
大型白酒企业对我国白酒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,但同时他们也在阻碍白酒多元化的发展。他们是无法接受白酒的多元化,这样不利于大型企业的规模化生产,不利于控制成本、不利于占有市场。另一方面,大型白酒企业参与到早期各种标准的定制之中,自己掌握了“话事权”。关于各种白酒的老酒、陈酿、原浆......这些名字漫天飞舞,却没有人站出来去规范。白酒行业关于 “年份酒”的法规也一直在“酝酿”之中......,因为“茅台们”已经是这样了,坐着卖、躺着赚,不需要这些字眼了。
大型的资本天生就是杀手,这是资本的本质决定的,他们只有不断地打压竞争者,才能占有更大的市场。然而结果就是:你买不起茅台,你喝不到茅台,还要说茅台好喝。
从欧洲的葡萄酒产业上来说,不乏大规模的酒厂,但最精彩的却是无数精而美的小酒庄,有资本财团的,也有家庭自由的,他们年复一年的在那片土地上种植和酿造。他们没有靠量取胜,而是不断地在创新中保护传统的根本、积累经验。
从苏格兰威士忌产业上讲,特别是单一麦芽厂家,几乎都是小厂。它们保持着威士忌的根本:麦芽。就连现在大火的“日威”几乎也遵循苏格兰威士忌相关法规,况且“日威”更不是以量取胜的。而且所有的威士忌必须使用麦芽作为糖化剂,如果新技术直接用糖化酶不更简单?但这样就动了威士忌的根本。
从啤酒产业上讲,德国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啤酒,但依然保留着《1516年啤酒纯净法》这一支啤酒:酿造原料只能是大麦、水和啤酒花。
就是因为有这些保留传统的小酒庄、小酒厂,我们才有机会喝到不同风格的红酒、威士忌和啤酒。而我们的白酒呢?似乎只有茅台和五粮液这些大型的头部企业牢牢地控制着白酒市场。
现在大多数白酒企业是建国后的公有制改造下产生的,当时各个县市的大大小小酒坊,统一公私合营成立一家酒厂,茅台不是也由几个烧酒坊兼并而来的么。集中规模化生产确实可以效益最大化。但是,规模来了,个性就少了。最后几个头部企业掌控行业的话语权,由它们主导定义各种白酒的标准。而这些标准似乎对他们更有利,其他白酒企业就以它们的风格为标杆,你说哪个酱香酒企业敢不往茅台的风格来做?这样白酒哪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?
如今啤酒行业虽然被雪花,哈尔滨、青岛、蓝带、百威、喜力这些品牌把持着市场,但还是出现了很多精酿啤酒小厂,他们一方面保持传统、一方面在不断创新,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是和工业淡啤不一样的啤酒。
白酒行业也需要这样的精致小厂,让消费者多些不一样的选择。被人仰望的那瓶茅台,它可能是当下最贵的白酒,但它真的就是你喜欢的口味吗?
以上内容均为本人收集相关资料总结的个人观点,并不一定与真实情况对等,仅供酒友之间探讨。本号已经申请“原创保护”,转发请注明出处。